法律咨询:010-88869557     公司及金融业务专线:13911311222  13901014778
您现在所在位置:首页 > 专题研究  >  劳动争议
时间:2024年12月24日点击:507次分享:

目录

案例一:“司法建议”+“一函两书”,推动化解平台企业欠薪纠纷

——11名网约车司机与某科技公司劳动争议案

案例二:依法确认劳动关系,妥善化解海外务工人员欠薪纠纷

——宫某等11人与某金属公司等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

案例三:用人单位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前明确表示不履行支付工资义务的,应承担预期违约责任

——王某与某投资公司劳动合同纠纷案

案例四:依法裁定先予执行,实现欠薪纠纷“提前救济”

——某运输公司与某混凝土公司运输合同纠纷案

案例五:巧用追加程序,化解群体讨薪难题

——11名劳动者与某科技公司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执行案

案例六:依法限制实际控制人等高消费,彻底化解欠薪纠纷

——47名劳动者与某餐饮公司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执行案

案例七:“灵活查封+司法监管+风险提示”,助力小微企业摆脱欠薪困境

——31名劳动者与陈某劳务合同纠纷执行案

案例八:综合施策,实现查封财产价值最大化

——132名劳动者与某船舶公司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执行案

案例九:“执破融合”,一揽子化解欠薪纠纷

——69名劳动者与某鞋业公司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执行案

案例一

“司法建议”+“一函两书”,推动化解平台企业欠薪纠纷

——11名网约车司机与某科技公司劳动争议案


【基本案情】

某科技公司系某网约车平台的运营主体。网约车司机在某科技公司运营管理的APP上接受派单,由平台统一负责运力调度。2024年,11名网约车司机不服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作出的仲裁裁决,诉至法院,请求确认其与某科技公司存在劳动关系、某科技公司支付拖欠工资等。案件审理过程中,审理法院了解到该网约车APP在线注册司机数千人。

【裁判结果】

审理法院通过寓调于审、以审促调的方式开展全流程调解,促使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某科技公司已自动履行协议义务,共计为劳动者挽回欠薪等损失26万元。为推动平台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审理法院向某科技公司发送司法建议。某科技公司收到司法建议后回函表示,将依法用工,进一步优化管理模式。审理法院同时将司法建议抄送区总工会,并就“法院+工会”联动发挥“一函两书”制度优势进行沟通协调。区总工会调研后,向相关平台企业发送《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平台企业表示,将充分发挥企业工会作用,规范用工方式,认真听取、响应工会或者劳动者代表的意见建议,避免纠纷再次产生。

【典型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人民法院和总工会协同推进“一函两书”工作,积极发挥各自职能优势,通过发送司法建议与“一函两书”的方式,促使用人单位及行业纠正存在的劳动用工违法行为并督促用人单位自动履行裁判义务,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谨防“小问题”演变为“大矛盾”,引导平台企业营造更加健康、和谐、稳定的用工环境,实现了新就业形态从业者权益和平台经济发展的双向增益,助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案例二

依法确认劳动关系,妥善化解海外务工人员欠薪纠纷

——宫某等11人与某金属公司等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

【基本案情】

某冶金公司承租老挝某钢铁公司的螺纹钢生产线成套设备及厂房。某冶金公司(发包方)与某金属公司(承包方)订立承包合同,约定:某金属公司整体承包上述设备及厂房;某金属公司自行聘任人员,统一管理,承担人员出国、薪资等费用。某金属公司招录宫某等人到老挝工厂工作。某冶金公司为协助某金属公司办理人员出国务工手续,与宫某等人订立劳务合同。宫某等11人提交了工作期间某金属公司的考勤记录、公司法定代表人签字的《情况说明》等证据。《情况说明》确认了自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期间某金属公司欠付宫某等11人的工资数额。因某金属公司拖欠工资,宫某等11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后某金属公司不服仲裁裁决,诉至法院,请求确认其与宫某等11人不存在劳动关系、不承担支付工资的义务。

【裁判结果】

审理法院认为,某冶金公司与宫某等11人订立劳务合同,系为协助某金属公司办理人员出国务工手续。鉴于某冶金公司与某金属公司订立的承包合同约定,某金属公司自行聘任人员、支付工资,且宫某等11人提供的考勤记录、《情况说明》等证实其接受某金属公司的劳动管理,故不予支持某金属公司关于某冶金公司系用工单位的主张。审理法院判令,确认宫某等11人与某金属公司存在劳动关系、某金属公司支付拖欠的工资。

【典型意义】

随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共识持续扩大,覆盖地区范围不断拓展,劳动力跨境流动日益频繁,我国到海外务工的人数逐年递增,劳动纠纷不断增加。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人民法院在审理案件时,需要充分考虑境外用工法律关系的复杂性,结合劳动报酬支付主体、劳动用工管理等情况,实质性审查双方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否具备劳动关系的从属性特征,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对外劳务合作健康发展,进一步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

案例三

用人单位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前明确表示

不履行支付工资义务的,应承担预期违约责任

——王某与某投资公司劳动合同纠纷案

【基本案情】

2016年12月,王某入职某投资公司。某投资公司自2019年起欠付王某工资。双方于2020年12月签署的《欠款担保约定》载明:“某投资公司因出现经营困难,暂时无法正常支付员工工资等费用。承诺欠付王某的2020年9月至12月基本工资于2021年12月前付清、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的其他工资于2023年12月前付清。”2020年12月,某投资公司与王某解除劳动合同,但一直未按照《欠款担保约定》支付王某2020年12月基本工资。王某于2022年3月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后不服仲裁裁决诉至法院,请求某投资公司支付2020年12月工资(含基本工资、其他工资)、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的其他工资。某投资公司在审理中明确表示不认可《欠款担保约定》中的债务,拒绝履行。

【裁判结果】

审理法院认为,当事人在解除劳动关系前签署的《欠款担保约定》合法有效,双方均应全面履行。虽《欠款担保约定》约定某投资公司于2023年12月前支付王某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的其他工资,但某投资公司未按照约定时限支付王某2020年12月基本工资的行为已构成违约,且在审理中明确表示不认可《欠款担保约定》确认的债务、拒绝履行约定的义务,故王某有权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要求某投资公司承担法律责任。审理法院判令,某投资公司支付王某2020年12月工资、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的其他工资。

【典型意义】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时,经常就支付工资、经济补偿等订立协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七十八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义务的,对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届满前请求其承担违约责任。”本案中,虽然劳动者起诉时,双方约定的用人单位支付欠付其他工资的履行期限尚未到期,但用人单位已存在违约行为且明确拒绝履行支付工资的义务,人民法院依法判决用人单位承担支付全部工资的责任。人民法院通过个案裁判既一揽子化解了矛盾纠纷,又引领了社会法治意识养成,倡导用人单位诚信履约、引导用人单位规范用工、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彰显了诚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案例四

依法裁定先予执行,实现欠薪纠纷“提前救济”

——某运输公司与某混凝土公司运输合同纠纷案

【基本案情】

某运输公司与某混凝土公司订立《砼运输合作方案》,约定由某运输公司组织车辆为某混凝土公司提供预拌混凝土运输服务。双方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因运费支付等发生争议。某运输公司提起诉讼,请求某混凝土公司支付运费、利息、违约金等费用。诉讼过程中,某运输公司19名货车司机集体讨薪。在审理法院组织下,某运输公司、某混凝土公司共同对基础运费进行了确认。某混凝土公司认可欠付108余万元基础运费,同意将确认后的费用支付给司机。某运输公司申请某混凝土公司先予支付108余万元用于支付司机工资。

【裁判结果】

审理法院认为,某运输公司与某混凝土公司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多次对账,某混凝土公司认可欠付基础运费108余万元,双方权利义务关系明确。某混凝土公司未支付基础运费致使某运输公司无力支付司机工资,审理法院作出先予执行民事裁定书,裁定某混凝土公司先行给付某运输公司基础运费108余万元。为确保司机领取到工资,审理法院逐一核实司机欠薪情况,敦促某运输公司当庭将款项发放到每名司机账户,在运输合同纠纷审理中成功化解欠薪纠纷。

【典型意义】

欠薪纠纷关系劳动者生存利益的维护,保障劳动者利益诉求快速实现具有重要意义。人民法院审结民事案件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在此期间,有的当事人可能存在严重经济困难或者其他急迫需要,若不提前兑现胜诉权益,则难以维持正常的生活或者生产经营。在作出判决之前,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人民法院可以裁定,一方当事人给付另一方当事人一定数额的款项或者财物。本案中,人民法院在审理运输合同纠纷中,发现当事人无异议的基础运费108余万元正是用人单位急需发放给劳动者的工资。如解决运输合同纠纷后,再向劳动者发放工资,不利于及时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亦不利于社会稳定。收到当事人提交的先予执行申请后,人民法院对于事实清楚的基础运输费用部分依法裁定先予执行,引导当事人当庭给付劳动者工资,不仅先行化解了当事人之间的合同纠纷,还有效缓解了劳动者的燃眉之急,高效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实现了对劳动者的“提前救济”。

案例五

巧用追加程序,化解群体讨薪难题

——11名劳动者与某科技公司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执行案

【基本案情】

某科技公司因经营不善拖欠11名劳动者工资,劳动者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并在仲裁裁决生效后申请强制执行。执行法院经系统查询及实地调查,均未发现某科技公司有可供执行的财产。执行法院虽对某科技公司采取限制消费、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等措施,但效果不佳,一度陷入执行僵局。

执行法院及时转变执行思路,通过调取某科技公司的工商档案,发现该公司的注册资本为500万元,三名股东分别认缴出资额400万元、50万元、50万元,出资期限为2050年12月31日,出资方式为货币,股东实缴出资额均为0元。执行法院及时约谈申请执行的劳动者,依法释明,引导其申请追加股东为被执行人,并开通绿色通道将案件快速移送执行裁决部门审查。

【执行结果】

启动追加程序后,执行法院向股东释明其对公司的出资责任、出资义务加速到期的条件、公司债权人对股东出资享有的权利以及被追加为被执行人的法律后果。股东认识到其应积极履行实缴出资义务,随即向劳动者支付了工资18.97万元,劳动者撤回追加申请,案件执行终结。

【典型意义】

欠薪案件的执行关系到劳动者的生存利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执行中变更、追加当事人若干问题的规定》第十七条规定:“作为被执行人的营利法人,财产不足以清偿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债务,申请执行人申请变更、追加未缴纳或未足额缴纳出资的股东、出资人或依公司法规定对该出资承担连带责任的发起人为被执行人,在尚未缴纳出资的范围内依法承担责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本案中,面对公司“空壳化”、无财产可供执行的困境,人民法院依法积极履职,准确适用公司法关于公司资本制度的规定,用全、用好、用尽执行措施,通过追加执行主体方式,促使股东代公司清偿债务,全面兑现劳动者胜诉权益,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

案例六

依法限制实际控制人等高消费,彻底化解欠薪纠纷

——47名劳动者与某餐饮公司劳动争议仲裁裁决执行案

【基本案情】

47名劳动者与某餐饮公司因劳动报酬事宜发生争议,劳动者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双方就争议事项达成调解协议:某餐饮公司于2023年6月10日前一次性支付劳动者工资共计795942元,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出具仲裁调解书。因某餐饮公司未履行义务,47名劳动者向执行法院申请执行。

【执行结果】

执行法院受理案件后,了解到某餐饮公司实际控制人系朱某,主要负责人实为程某,法定代表人余某与公司无任何关联。朱某、程某拒不承认自己系公司的实际控制人、主要负责人。执行法院经多方走访,最终获取到足以证明朱某、程某系公司实际控制人与主要负责人的证据,经劳动者申请,对两人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在执行法院将文书送达程某、朱某,并告知其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的后果后,二人主动出面与劳动者协商,支付了拖欠工资。

【典型意义】

执行实践中,将被执行人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采取限制消费措施是化解“执行难”的利器。有些用人单位为了逃避执行,实际控制人将法定代表人变更为与单位毫无关联的人,对法定代表人采取惩戒措施对案件执行毫无助益,实际控制人仍然控制公司经营。本案中,人民法院查询不到用人单位名下财产时,主动查证实际控制人相关证据,对被执行人的实际控制人及主要负责人采取限制消费措施,促使隐匿于幕后的被执行人主要人员“走出来”与劳动者协商解决问题,圆满解决欠薪执行难题。

案例七

“灵活查封+司法监管+风险提示”,助力小微企业摆脱欠薪困境

——31名劳动者与陈某劳务合同纠纷执行案

【基本案情】

31名劳动者在陈某经营的某服饰公司工作。因陈某无法支付劳动报酬,双方产生争议。经人民调解委员会主持调解,双方达成调解协议,人民法院经审查认为调解协议符合确认条件,依法作出确认决定书。因陈某未按约履行债务,31名劳动者向执行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执行结果】

在执行过程中,执行法院查明,陈某名下除了厂内机器设备外无其他财产可供执行。执行法官通过实地调查走访,了解到某服饰公司是本地的羽绒服加工厂,目前仍在经营,提供20余个就业岗位,但因被他人拖欠货款导致资金周转困难,此前从未拖欠过劳动者劳动报酬。若将机器设备一封到底,公司经营将难以为继,劳动者将全部下岗;但不及时采取有效执行措施,申请执行人的权益又难以得到保障。

执行法院综合考量后认为,某服饰公司具有发展盈利潜力,“竭泽而渔”不如“活水养鱼”。执行法官邀请申请执行人一同前往现场,阐明利害关系,多次组织双方调解,最终订立和解协议,约定分期付款,某服饰公司指定账户被纳入法院监管,除预留生产经营必需资金外,其他收入均用于偿还债务。执行法院对机器设备采取“活封”,陈某未经允许不得对机器设备实施转让、买卖等处分行为,但可继续进行生产使用。陈某开办的某服饰公司正常经营,出厂羽绒服销往全国各地,本案得以顺利执行完毕。

【典型意义】

本案执行过程中,人民法院致力于各方主体权益的实质性实现,准确把握强制执行与善意文明执行的平衡点,根据市场环境、企业状况进行科学研判,及时调整执行方案,通过“活水养鱼”的方式为双方提供缓冲空间,保障企业持续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激发市场活力,最大限度地帮助其减负纾困、恢复发展。对企业银行账户动态监管,增进双方互信,在有效解决纠纷的同时,也为双方当事人今后的合作和发展提供了可能。

案例八

综合施策,实现查封财产价值最大化

——132名劳动者与某船舶公司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执行案

【基本案情】

因某船舶公司拖欠132名劳动者劳动报酬,双方产生争议。132名劳动者向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并申请财产保全。执行法院打通“仲裁保全”链条,以线上与线下“双线”结合查控方式,在相关部门配合下,1天内成功冻结某船舶公司银行账户1.13万元,清点并查封厂内大量机器、办公设备及原材料等。双方达成调解协议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出具仲裁调解书。

【执行结果】

仲裁调解书生效后,某船舶公司负责人表示无力继续经营,且案涉财产处置变现周期长,劳动者工资权益兑现难度大。为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执行法院协调镇政府,积极寻找意向投资人,多次组织意向投资人现场走访、查看设备,促成广州某船业公司在设备拍卖前承租厂房及设备,支付的租金用以支付劳动者工资。后,执行法院通过拍卖处置了被执行人的设备,为劳动者追回工资等共计265万元。为保障企业正常经营、解决劳动者失业问题,执行法院持续与竞买人广州某船业公司沟通协商,促成竞买人投资经营某船舶公司,既帮助企业摆脱经营困境,又解决了百余名劳动者的就业问题。

【典型意义】

企业经营不善易引发欠薪纠纷。本案中,人民法院积极发挥执行职能,畅通“仲裁保全”机制,加强与人社部门、属地镇政府的信息互通、沟通协作,发挥府院联动机制优势作用,创新执行联动模式,引入投资人盘活案涉机器设备并接手经营企业,解决劳动者失业问题。人民法院情系群众之“急”、善解群众之“难”、巧化群众之“愁”、回应群众之“盼”,既实质化解欠薪难题,又深入践行了“暖薪护企”理念,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案例九

“执破融合”,一揽子化解欠薪纠纷

——69名劳动者与某鞋业公司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执行案

【基本案情】

某鞋业公司系生产鞋品的小微企业,因经营不善负债并拖欠劳动者工资,其中进入法院执行程序的13笔工资共计59.6万元,未经诉讼、仲裁的56笔工资共计51.5万元,累计69笔共计111.1万元。执行法院经调查走访,某鞋业公司现有资产为机器设备、铝楦及少量银行存款等,严重资不抵债。

【执行结果】

为妥善化解纠纷,执行法院一方面加快处置某鞋业公司财产,经全体债权人同意后,对价值较高的铝楦以高于市场评估价的105.7万元予以变卖,8小时连夜完成向买受人交付。另一方面,为平等保护所有劳动者权益,执行法院协调有关部门调查尚未进入诉讼的工资债权情况,以执破融合引导债权人申请某鞋业公司执行转破产,于破产程序中依据破产财产分配顺序优先保障全体劳动者工资债权。最终,执行法院通过依法启动破产程序为全体劳动者发放工资105.7万元,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

【典型意义】

人民法院立足司法职能,坚持充分保障劳动者权益,凝聚部门协作合力,深化“执破融合”,多方联动一揽子化解69名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纠纷案,于春节前集中发放工资105.7万元,高效兑现工资债权,消除潜在纠纷,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切实实现“劳有所得”,有效维护了社会稳定。

最高人民法院、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相关部门负责人答记者问

1.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决策部署,充分、高效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最高人民法院在诉讼中采取了哪些具体举措?

答: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关乎广大农民工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最高人民法院全面落实《劳动合同法》《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通过司法审判及时充分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一是认真贯彻调解优先、调判结合的原则,着眼化解社会矛盾和维护社会稳定,尽可能多地适用调解、和解等方式,让农民工尽快拿到劳动报酬,努力实现案结事了。对案件事实清楚、调解不成的欠薪纠纷,充分发挥民事简易程序、小额诉讼程序简便、快捷解决纠纷的功能,在确保公正的前提下,着重提高司法效率,做到快立快审快结。符合先予执行法定条件的,及时裁定先予执行,提前兑现农民工胜诉权益。二是对农民工符合法定条件的调查取证申请,积极依职权调查。同时根据双方当事人的主张,结合距离证据的远近等因素,合理分配举证责任,保护农民工的诉讼利益。三是对于涉及农民工的工伤保险类案件,一方面,依法支持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违法转包的用工单位、接受个人挂靠的被挂靠单位是承担农民工工伤保险责任单位。另一方面,以上单位未给农民工缴纳工伤保险的,经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认定工伤后,人民法院依法支持农民工要求上述单位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的诉讼请求。上述单位承担赔偿责任后,有权向相关组织、单位和个人追偿。四是认真执行《诉讼费用交纳办法》。追索欠薪、工伤保险待遇等案件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减、免、缓诉讼费用,经审查符合法定条件的,积极为其办理相关手续,确保其及时获得司法救济。

2.仲裁与诉讼都是解决劳动人事争议的重要途径,能否简要介绍一下近年来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建设工作成果及下步工作打算?

答:近年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与最高人民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统筹发展与安全、统筹处理促进企业发展与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关系,在加强裁审衔接机制建设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防范化解劳动关系风险,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维护劳动关系和谐与社会安全稳定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是裁审衔接机制实现全覆盖。我部与最高人民法院共同印发裁审衔接机制建设意见,明确提出“两个统一(逐步统一裁审受理范围和法律适用标准)、三个规范(规范受理、保全和执行程序衔接)、四项制度(建立联席会议、信息共享、疑难复杂案件办案指导和联合培训制度)”工作要求,目前各级仲裁机构、人民法院实现了裁审衔接机制的全面对接。二是案件处理标准逐步统一。两部门制定裁审衔接问题意见(一),规范调解协议仲裁审查、部分终局裁决等案件程序衔接,统一了一批重要法律适用问题。2020年以来,两部门建立了典型案例联合发布制度,重点围绕新就业形态、超时加班、拖欠农民工工资等热点难点问题,联合发布多批典型案例,有效指导裁审实践,引导企业依法规范用工和劳动者理性维权。目前,正联合开展裁审信息比对机制建设试点,为进一步分析研究裁审法律适用问题提供保障。三是裁审程序衔接更加顺畅。我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总工会等部门联合开展“护薪”行动,建立裁审证据衔接制度;在裁审衔接问题意见(一)中扩大适用范围,有效纠正部分当事人规避仲裁程序行为,简化诉讼举证质证环节。

近年来,调解仲裁作为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的主渠道,切实发挥协商调解前端性、基础性作用和仲裁“前置、三方、高效”制度优势,将大量争议案件终结在调解仲裁阶段,有效发挥了“拦水坝”作用。一是争议多元处理合力不断增强。我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总工会等部门联合印发加强协商调解工作意见,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人社部门牵头和有关部门参与、司法保障、科技支撑的争议多元处理机制。今年初,我部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全国总工会等部门联合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工作,已建立调解平台1500余家,有效破解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难、多头跑”难题。二是协商调解作用日益凸显。一方面建立“多渠道、社会化”的调解组织网络,会同有关部门开展基层调解组织建设专项行动,指导企业事业单位、乡镇(街道)、行业商(协)会、工业园区等积极推进调解组织建设,提升协商调解化解案件数量在案件总量中的比重。另一方面健全“总对总”工作机制,组织1.7万家调解组织、2.6万名调解员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会同人民法院携手构建源头预防、调解仲裁挺前、诉讼托底的争议联调共治解纷新模式。三是仲裁办案质效逐步提升。修订仲裁办案规则和组织规则,强化仲裁委员会办案主体作用,指导各地稳妥处理农民工工资、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社会保险等重点领域争议案件。加强与劳动保障监察联动,共同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推行线上庭审等“不见面”维权方式,为劳动者提供高效、便捷的仲裁服务。

下一步,我们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劳动关系协商协调机制,加强劳动者权益保障”等要求,会同最高人民法院努力开创裁审衔接工作新局面。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进一步统一裁审标准。明年上半年,两部门将联合印发第四批社会保险、竞业限制等典型案例。共同研究解决规范裁审程序衔接、法律适用问题,为制定裁审衔接问题意见(二)奠定基础。二是突出重点争议化解,进一步加强欠薪案件处理。参与治理欠薪冬季专项行动,切实发挥农民工工资速裁机制作用,提升调解仲裁案件终结率。三是完善联动机制,进一步提升裁审衔接效能。共同加大对各级仲裁机构、人民法院指导力度,确保裁审衔接工作机制落实落地、争议处理合力有效发挥。

3.全国总工会在运用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推动治理欠薪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答:劳动报酬是劳动者最直接、最核心的权益。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治理欠薪工作。2024年,全国总工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统一部署,发挥全总根治欠薪领导小组作用,组织各级工会常态化开展欠薪舆情线索核查和欠薪案件核处工作,部署开展工会治理欠薪冬季行动,全面推行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在推动劳动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特别是推动治理欠薪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积极参与和推动立法。全国总工会聚焦推动治理欠薪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等重点任务,围绕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主责主业,持续推动和参与修改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指导地方工会积极推动劳动法律监督专项立法。截至目前,已有19个省(区、市)完成实施工会法的地方性法规修改工作;14个省(区、市)出台了《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条例》,在开展劳动法律监督的机制建设、协作方式、监督范围等方面实现了一定突破,为工会深入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治理欠薪等重点工作提供更有力的法治保障。

二是加强顶层制度设计。今年年初,全国总工会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了全面推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工作部署会,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行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的通知》,修改了《工会劳动法律监督办法》,将推动治理欠薪纳入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重点范围;与最高法、最高检就劳动者权益保障联合印发文件,建立了协同推进运用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相关协同协作机制,共同推动治理欠薪等劳动领域重点问题。目前,31个省(区、市)总工会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工会均与同级人社部门、法院、检察院建立了协作机制。全国地市级总工会(含地市级开发区、综合试验区等)中,与同级检察机关建立协作机制的占94.6%,与法院建立协作机制的占95.7%,与人社部门建立协作机制的占96.8%,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协作机制在地市级以上基本覆盖。

三是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推动治理欠薪问题。近年来,全国总工会通过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与“商、调、裁、诉、援、执”劳动争议处理一体化衔接机制为劳动者提供维权法律服务。对劳动者因欠薪、工伤等申请仲裁、提起诉讼的,工会依法给予支持和帮助,提供法律援助等维权服务。地方各级工会以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为抓手,常态化开展劳动用工指导服务,形成工作长效机制,推动解决欠薪等劳动违法突出问题。11月底,全国总工会开展治理欠薪冬季行动启动后,31个省(区、市)总工会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总工会集中向省(区、市)域内所有用人单位发出工会劳动法律监督提示函,对用人单位依法及时足额发放劳动报酬等进行提示,对发现问题或线索的欠薪案件及时跟进,推动解决。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各地工会运用“一函两书”发现线索并推动解决的涉欠薪案件共7846件,为劳动者挽回经济损失3.8亿元。

四是联合发布涉欠薪法律监督典型案例。今年上半年,全国总工会落实推动治理欠薪专项行动部署和“一函两书”制度,先后与最高法、人社部等联合发布涉欠薪纠纷典型案例,与最高检共同发布《充分发挥行政检察监督职能 助力根治欠薪典型案例》。过两天,全国总工会也会同最高法、最高检,联合发布10个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典型案例。这10个案例,突出了法院、检察院司法职能与工会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的衔接协作,为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提供司法保障。特别是法院依法办理劳动争议案件,通过司法建议、“12368”热线等与工会合力推动解决农民工、环卫工人、工伤职工等群体的劳动报酬、伤残津贴被拖欠等问题;检察机关通过行政公益诉讼等程序,与工会合力保障户外劳动者高温天气津贴发放、快递员工伤保险等权益,为我们下一步共同推动治理劳动领域突出问题提供了有力参考和借鉴。

材料来源:最高人民法院 微信公众号


Copyright (c) 2025 北京铭达师事务所 版权所有
服务热线:010-88869557 京ICP备12018614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5869